髖關節很難。
考 CIPS (Certified Interventional Pain Sonologist) 的時候,考官常提醒我們:在中軸和四肢的轉接處,要特別小心。像肩關節、肩胛骨、薦髂關節,還有髖關節。這些地方的病灶,不但容易互相影響,還常常以「轉移痛」的形式出現。髖關節有問題的人,往往表現成腰痛或膝蓋痛;甚至有人脊椎開了刀,才發現真正該處理的髖沒處理,結果症狀一點改善都沒有。
髖關節是個大關節,周圍肌肉又深,臨床上很難觸診、理學檢查也不容易。就算有核磁共振或超音波,影像判讀也常讓人頭痛。治療上,髖關節做增生注射或玻尿酸注射,效果通常沒有膝關節那麼穩定。偏偏它的問題非常常見。
髖關節很有趣。
它和肩膀一樣是球窩關節,但不同於肱骨頭只「擺在小盤子上」,髖臼對股骨頭的包覆完整得多,加上韌帶與肌腱的嚴密保護,讓它既能承受一半體重,又能維持大幅度活動。它常常默默補償脊椎、膝蓋、腳踝的受損。記得讀過一篇研究提到,膝關節退化會改變下肢的力矩,導致關節壓力進一步上升,而減緩這種惡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鍛鍊髖部肌肉。
近年來,我不斷進修超音波與核磁共振判讀的技巧,但我始終認同:詳細的病史、理學檢查和肌力測試,往往比影像更能給我診治信心。 肌動學這塊,是我一直想補強的功課。理解膝踝如何影響髖、什麼時候該用鬆動術、病人應該如何動、如何學、如何教,這些都需要更完整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