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維醫師: 2024 WFU

網站頁籤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2024增生療法花東義診

龜山康澤許哲維院長參加第七屆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花東義診。

與80位來自全台灣各地的醫師治療師,在門諾醫院兩天治療150位病患。

增生療法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注射修復病患受損的身體結構,是一種非手術的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慢性疼痛、肌腱損傷、韌帶鬆弛及關節退化,進而達到改善疼痛、恢復功能的療效。在有經驗的醫師,搭配觸診標記患處注射,或是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下十分安全,幾乎沒有嚴重副作用。

增生療法有別於傳統的消炎注射,是以啟動身體的修復自癒能力為目的,透過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或其他增生藥劑於受傷部位,誘發輕微的發炎反應,刺激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

增生藥劑注射後可持續於體內作用,對於住在偏遠地區,不方便頻繁就醫的患者十分適合。甚至有患者每年參加一次義診,就可以很好的控制長期疼痛的症狀。

隨著技術進步,增生治療的應用範圍正逐漸擴大,各式慢性背痛、頸部疼痛、關節退化、運動傷害,都可以應用增生療法幫助患者。新的增生藥劑如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 、甚至是再生醫療領域的幹細胞、羊膜基質療法,使治療的療效更加顯著。此外,增生治療的配合運動訓練和徒手治療,也是維持療效、提升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腳跟痛要做什麼運動?


作者:許哲維


跟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是一種常見於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的腳跟肌腱發炎疾病,其主要成因來自於過度使用。早期症狀通常為腳跟僵硬和運動表現不佳,若未經及時診斷治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疼痛及功能損失。

針對跟腱炎,可以透過離心負荷的踮腳訓練改善症狀。這個離心負荷訓練的復健計畫於1998年由瑞典醫師Alfredson團隊發表至美國運動醫學期刊上,透過12週的訓練,證實可減少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以下是這個運動的步驟:

1. 尋找一段階梯,面向高處站在階梯的邊緣,手扶在扶手或牆壁維持平衡。膝蓋伸直,將重心放在前足的腳球上,慢慢踮高腳跟並將重心移到疼痛腳。

2. 健側腳離地,讓重心完全移到疼痛腳,慢慢放下腳跟到極限,再將健側腳踩回階梯完成一下。

3. 重複以上動作15下為一組,重複三組訓練後,可以微屈膝蓋作一樣的訓練:這樣可以訓練到深層的小腿肌群。

4. 早晚各一次,每次共作三組膝蓋伸直的訓練、三組膝蓋微屈的訓練。

針對跟腱炎的運動訓練,可以執行離心負荷訓練計劃,透過12週的訓練,能有效改善疼痛和功能。出現腳跟或小腿疼痛在訓練過程中是正常的,但應保持在可耐受範圍內,隨著訓練持續,症狀會逐漸改善。


常見問題



訓練時覺得痛怎麼辧?是正常的嗎?


訓練時腳跟處可能感覺得疼痛或痠痛,小腿的肌肉也會感覺緊繃痠痛。可以參考疼痛量表:只要疼痛不超過4分,都是可以接受的。並且隨著每天確實的訓練,這樣的痠痛會漸漸感善。

訓練作不完怎麼辦?


如果依照訓練計畫,每天應該會執行180下的離心踮腳運動,最初Alfredson團隊建議參加研究的跟腱炎患者,即使感到腳跟、小腿疼痛也要完成訓練,但這在實際治療病患的情況下,不一定每位患者都能作到,好消息是:只要盡量作,沒有完成180下也會有效果:根據2014年發表在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期刊的英國研究,將跟腱炎的患者分為完成組(每天完成180下),和盡力組(告知參與研究的受試者可以在訓練到自己的極限時停止,不必要完成180下),結果顯示不論是完成組或盡力組,跟腱炎的疼痛和功能都可以在6週的訓練後顯著改善。但是要注意的是,盡力組平均每天仍完成了112下的訓練,並且每天訓練的頻率並不打折扣的狀況下達成的療效。

圖1_雙腳站在階梯邊緣準備,重心踩在前足腳球


圖2_移動重心到患側腳,手扶維持平衡


圖3_慢慢放下腳跟感受跟腱小腿離心收縮


圖4_腳跟放下到極限踩回健側腳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腳跟痛:跟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



什麼是跟腱炎呢?


跟腱炎,又稱阿基里斯肌腱炎,是腳跟肌腱受傷發炎的一種疾患,常見因為過度使用致病。跟腱/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是小腿的肌肉連接腳跟的跟骨(Calcaneus bone)的橋樑,是人體下肢傳遞重量重要的結構,據研究在跑步的時候,跟腱會承受體重9倍的重量。阿基里斯肌腱炎常發生在經常跑跳的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身上;據統計,田徑類的運動員有將近一半的跑者(43%)表示曾經有跟腱炎的相關症狀,在中長距離(以800-1500公尺訓練)的跑者身上甚至高達八成(83%)曾有跟腱炎相關的不適。


跟腱炎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呢?


跟腱炎初期會出現腳痠、腳跟僵硬的症狀。患者會描述起床的時候腳跟僵硬、或是在久坐後感到腳跟僵硬。腳跟壓了會痛、走路跑步會痛、運動感到無力不順等表現不佳也是常見的抱怨。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在腳跟痛發作之前,身體其實常會以運動表現不佳的徵兆發出警訊(例如速度變慢、跳不高)。跟腱炎早期的疼痛會以休息不痛、剛開始運動有痛但熱身一陣就不痛表現,如果忽略這些症狀,受傷的程度可能隨運動惡化到一動就痛,也會更拉長要恢復需治療的時間。


如何確定我得了跟腱炎?


醫師觸診在跟腱炎是很重要的理學檢查,在腳跟骨上方2-6公分處觸診對於中段(mid portion)的阿基里斯肌腱炎有很不錯的診斷率(Se 84% Sp 73%); 觸診時若發現在肌腱的前側痛感反而比肌腱本身更痛,要考慮其他的鑑別診斷例如後側踝關節夾擠、腳跟多一塊骨頭(附三角骨症候群Os trigonum syndrome)。

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是檢查阿基里斯肌腱炎的重要工具,正常的肌腱在超音波下呈現高回音性(較亮)的平行條紋,有經驗的復健科醫師可以從小腿的肌肉一直掃描到腳跟跟骨的肌腱附著處,檢查是否肌腱有任何異常的表現。當肌腱發炎時,組織內的撕傷和結構變化會使超音波下的肌腱變黑、變腫脹。超音波也可以偵測到跟腱破裂或異常的血管增生(暗示這個區域處於發炎的狀態)。

超音波相對於觸診另一個優點是可以定位肌腱炎的位置。跟腱炎常見於腳跟的兩個位置:連接到腳跟骨的接骨點和較上方的肌腱中段,臨床上在肌腱中段的跟腱炎超過六成。為什麼要區分跟腱炎發生的位置呢?因為和治療的成功率有關,根據統計中段的跟腱炎病患,超過八成可以透過運動治療改善,但接骨點處的肌腱炎卻只有四分之一的患者作運動有幫助,更糟的是,有將近一半的接骨點跟腱炎患者需要手術治療(47%)。

三分之二的患者表示跟腱炎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但是患者常常選擇忽略症狀、繼續運動:延遲就醫進一步惡化了傷病的狀況,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患者才能康復回到運動場上。若沒有及早診斷接受完整的治療,跟腱炎的復發率很高。


如何治療跟腱炎?


跟腱炎治療的大原則是,建議患者仍然維持活動和運動,在不造成腳跟疼痛的原則下繼續從事運動是沒有問題的,並且可以隨著症狀改善,漸進式的增加運動的強度和量。跟腱炎建議的復健運動,會建議進行每天兩組的離心運動:患者可以在樓梯的邊緣,緩慢的從踮腳的姿勢放下腳跟,持續12週的療程,也可以在平坦的表面進行運動(較安全)。

另外,在復健科的門診,會依患者的狀況搭配使用體外震波治療、注射自體血小板、玻尿酸、葡萄糖等藥劑以及使用護具固定並保護跟腱。

體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是一種高能量的機器,使用極短時間內的高低壓變換,刺激身體組織修復、止痛、增加膠原蛋白等方式治療各種肌骨疼痛的症狀。經過詳細的檢查、準確的定位病灶,體外震波對跟腱炎的治療效果很好。

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是一種增生治療會使用的注射藥劑。需要抽取患者的血液,用特殊的離心管濃縮提取出高濃度的生長因子,用於跟腱炎的治療可以調控發炎、減少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搭配離心的運動訓練,可以縮短恢復所需的時間。


總結


跟腱炎是一種常見於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的腳跟肌腱發炎疾病,其主要成因來自於過度使用。早期症狀通常為腳跟僵硬和運動表現不佳,但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疼痛與長期運動功能的損失。準確診斷跟腱炎的發生位置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尤其是針對不同位置的肌腱炎,治療效果也可能有所不同。持續12週的離心運動訓練、體外震波治療、及自體血小板注射等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縮短恢復時間。然而,早期診斷和適當的治療仍然是防止跟腱炎復發的關鍵。因此,當出現腳跟不適時,及時就醫並遵循專業建議進行康復訓練,對於運動表現的恢復和健康維持非常重要。


References: 

Silbernagel KG, Hanlon S, Sprague A. Current Clinical Concepts: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Achilles Tendinopathy. J Athl Train. 2020 May;55(5):438-447. doi: 10.4085/1062-6050-356-19. Epub 2020 Apr 8. PMID: 32267723; PMCID: PMC7249277.



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彈響髖:髖關節這邊有聲音怎麼辦?




定義


Snapping hip syndrome彈響髖,也稱Coxa Saltan指的是髖部關節活動時有聲音或感覺卡卡的(audible or palpation) 甚至是可以在大腿外側觸診到肌腱的彈跳感。患者可能會感受到卡住、關節跑掉甚至發炎疼痛等的感覺。



分類


分類可以分成關節外和關節內、關節外可以分成外側型與內側型。最常見的關節外+外側型的彈響髖是指的是髂脛束後側或是臀大肌前側在髖關節彎曲伸直或內轉外轉時摩擦過股骨大轉子。女性比較常見關節外+內側型的彈響髖,是髂腰肌肌腱在髖關節從外轉、彎曲的姿勢變換到內轉、伸直時摩擦到骨盆前側的髂恥隆起(iliopubic eminence)。關節內的彈響髖,代表的病變相對較嚴重,例如髖臼軟骨、圓韌帶撕裂、軟骨或骨軟骨掉落的游離體甚至關節不穩定都可能以彈響髖的方式表現,聲音或異常的感覺在這種個案反應這些軟骨或骨性結構的移位。

可見彈響髖的病變,嚴重程度相差很大。

而彈響髖的臨床症狀也是變化很大,從完全不會疼痛到嚴重疼痛影響日常生活都有可能,最常出現的症狀是會影響髖關節的活動能力。


外側型關節外彈響髖的原因與髖部及大腿外側的解剖結構相關。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 lata)和髂脛束(Iliotibial band)形成纖維帶從髂脊(Iliac crest)和前上髂脊(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延伸到脛骨外側,發力時使髖部彎曲、外展、內轉。在髖關節彎曲時,髂脛束往股骨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的前側移動,伸直時往後側移動。

內側型關節外彈響髖的關節角色則是髂腰肌(Iliopsoas)。髂腰肌包含了三條肌肉,髂肌(Iliacus)、腰大肌(Psoas major)與腰小肌(Psoas minor)。腰大肌起源自第十二節胸椎到第五節腰椎的橫突、椎體與tendinous arch上,附著到小轉子。另外有6成的人會多一條腰小肌起自第十二節胸椎與第一節腰椎的椎體,附著到髂恥隆起髂肌以及髂肌筋膜(90%)。髂肌來自髂骨的翼(Iliac wing),內側的纖維漸漸形成肌腱與腰大肌融合附著到小轉子(lesser trochanter)上,外側的髂肌直接以肌肉的形態附著到小轉子上;髂腰肌腱是一條肌肉與肌腱並存的複合體,由來自腰大肌的主肌腱與來自髂肌的副肌腱以及髂肌本身的肌肉纖維形成,若把髂腰肌的橫截面拿出來分析,會發現肌腱與肌肉的比例,在髖臼唇(Acetabulum labrum)的節位上有40%是肌腱,到關節囊的節位有50%、直到附著到小轉子時有60%是肌腱。附帶一提,部份腰大肌的肌腱在髖關節/腹股溝韌帶以上就形成且直接附著到小轉子上,有時候還可以觀察到雙葉形的腰大肌肌腱。

這些解剖構造形成幾個可能造成彈響的機轉:髂恥隆起及骨盆的前緣可能扮演髂腰肌的滑車角色,在髖伸的時候肌肉張力上升會使這個滑車向後位移;髖屈0-15度時腰大肌會與股骨頭相接觸、50度時會與髂恥隆起相接觸。大體研究也顯示說部份切除前下髂棘可以增加髂腰肌腱的生理活動區域,可能暗示前下髂棘在彈響髖也有角色。

闊筋膜張肌-髂脛束形成的纖維狀結構從髂脊/前上髂棘附著到外側膝部,作動時作出髖屈+外展+內轉的動作。以髖的角度來看,髖屈時髂脛束跑到大轉子的前側,反之跑到後側。



什麼人會得彈響髖


一般而言活動量大的族群最容易得到,特別是年輕女性,可能與骨盆還在成長有關。反覆旋轉髖部的運動如體操、芭蕾選手,約90%都有某種程度的彈響髖。過重、過度運動、外傷可能使腰大肌、髂腰滑囊發炎腫大致病。跑步則可能使髂脛束、臀大肌前側纖維肥大增加摩擦,減少肌腱的位移空間導致外側型彈響髖。



檢查與診斷


詳細的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是最重要的。比較常用的理學檢查包括Ober test, FABER, Hula-Hoop, Modified Thomas test, Sinchfield test, Iliopsoas test。影像檢查以診斷彈響髖的工具有MRI、超音波、X光片。典型的彈響髖影像可見受影響的肌肉肥大,同時也觀察其他可能造成彈響及疼痛的狀況,如髂腰肌腱炎、髖臼前傾、髖臼股骨夾擠或髖關節發育不全。動態超音波可檢查肌腱在骨頭上滑動的狀況,或是尋找是否有游離體。



治療


彈響髖的治療一般以非手術治療為優先。休息與避免會造成彈響聲的動作最重要,日常生活與低強度的運動仍可以維持。復健儀器治療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減少相關軟組織的發炎腫脹,搭配適當的伸展運動矯正異常的肌肉張力。局部注射類固醇以及麻醉藥也有很好的療效,並且也有協助診斷的價值:注射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症狀緩解的狀況以供鑑別診斷。一般而言經6-12個月的治療可使髖關節功能回復正常,而後續仍需注意調整使用身體的方式以及日常習慣避免復發。若經2-3個月治療仍不見改善,可以考慮手術介入。

reference: 
Walker P, Ellis E, Scofield J, Kongchum T, Sherman WF, Kaye AD. Snapping Hip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Update. Orthop Rev (Pavia). 2021 Jun 22;13(2):25088. doi: 10.52965/001c.25088. PMID: 34745476; PMCID: PMC8567760.
Yen YM, Lewis CL, Kim YJ.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Snapping Hip. Sports Med Arthrosc Rev. 2015 Dec;23(4):194-9. doi: 10.1097/JSA.0000000000000095. PMID: 26524554; PMCID: PMC4961351.


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關於許哲維醫師

 



現職


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
藝文康澤復健科診所 主治醫師


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住院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主治醫師
台灣復健醫學會    復健專科醫師
台灣疼痛醫學會    疼痛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骨鬆學會    骨鬆專科醫師

聯絡E-mail: ewtmshu@gmail.com


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