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坐骨神經痛】
文:許哲維 醫師
「醫生,我從腰這邊、屁股麻到腳好久了,腰又會很痛,做復健也沒什麼改善,去醫院看說是椎間盤突出,拍了核磁共振,這個是不是要開刀啊?」
70歲的伯伯帶著MRI來找我。一般來說,腳麻腰痛,不見得一定是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造成的。但如果有些高風險訊號,像是雙腳都麻、長期腰痛治療效果不佳,就會讓我們提高警覺,擔心是否真的有大型椎間盤壓迫神經,那就很可能需要考慮手術。
「我再幫你檢查看看好了。」
典型的坐骨神經痛,除了會在特定神經支配區域出現症狀,理學檢查也可能伴隨神經反射下降、肌力下降、神經張力上升。但這些不是絕對的:
沒有這些表現,也不代表沒有神經壓迫;有這些表現,也不代表就一定要手術。
有時症狀呈現出來的方式,遠比影像更讓人頭痛——痠、麻、緊、癢、怪的都有。尤其像伯伯這種情況,坐骨神經張力其實不高,讓我心裡浮出另一個可能。
「這個是不是還是要開刀?」伯伯再問一次。
大多數的肌肉骨骼疼痛相關手術,通常會建議在接受三到六個月的非手術治療之後再評估。從另一個角度看,當病人走到手術那一步,代表我們已經試過各種方式、也確實「沒辦法了」。
但這次不太一樣。
「伯伯,我應該還可以幫你試試看。」
我在他薦髂關節(也就是腰椎下方、骨盆兩側交界的關節)發現明顯壓痛點。這裡的問題,在慢性下背痛的病人中並不少見——
根據研究,薦髂關節可能是約25%慢性下背痛的來源(Simopoulos TT et al. 2012)。
更特別的是,薦髂關節痛常常會「模仿」坐骨神經痛:
會腰痛
會屁股麻
痠痛會沿著大腿一路延伸到膝蓋甚至小腿、腳踝
更重要的是,它也可能同時與椎間盤病變共存,讓診斷與治療更加混淆。
我為伯伯的單側薦髂關節施作了自體骨髓注射治療。治療後,他原本兩邊腳麻、腰痛的症狀緩解了七成以上。
雖然他影像上的椎間盤突出還在,但至少這次的處置,讓我們更有信心往非手術的方向前進。
不是每一個坐骨神經樣症狀的病人都需要手術。
也不是每一張核磁共振的異常,就是問題的來源。
有時候,會痛的不是神經本身,而是骨盆裡那個常常被忽略的關節。
【文末備註】
本文為臨床衛教性質,實際診斷需經由醫師親自評估。薦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可透過理學檢查、診斷性注射等方式進行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