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哲維
PRP療效關鍵:不是濃度,而是總劑量
隨著再生醫療的發展,PRP(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於關節退化、運動傷害、肌腱病變等多種常見疾病。由於其來源為病人自體血液,具備良好的安全性與生物相容性,在許多國家已被納入正規治療選項。
然而,關於 PRP 的效果與製備參數,過去存在許多誤解與爭論,尤其在「濃度」與「劑量」的認知上,常被混淆。
濃度重要嗎?關鍵不在「越高越好」
PRP 的「高濃度」指的是血小板相較於原始血液中濃度的倍數。健康成人的血小板濃度約為 15–40 萬/μL,平均為 25 萬/μL。而PRP通常會透過離心技術提升至原始濃度的 1.5 至 5 倍,部分系統甚至可以超過 100 萬/μL。
過去許多醫療研究曾以濃度作為主軸,認為「越濃越好」,但實證醫學尚未能證實 PRP 濃度與療效之間存在強烈正相關。
真正的關鍵:血小板「總劑量」
臨床與研究漸漸轉向一個更具關聯性的指標——總劑量(total dose)。這是指實際注射進入目標組織的血小板總數,與其單位濃度不同,更能反映實際治療所提供的「刺激量」。
2021 年一項跨國合作的隨機對照研究(RCT),由 Bansal 醫師領導,針對中重度膝關節退化病患進行治療試驗。該研究將 PRP 血小板總量提升至 100 億顆(10 billion),結果顯示在疼痛改善、關節功能、耐力與藥物使用率等多項指標上,皆明顯優於玻尿酸注射組,且療效具備持續性。
這項研究不僅強化了 PRP 在再生醫療中的定位,也重新定義了「有效劑量」的標準。
PRP 的修復機轉:促進血管新生與細胞動員
PRP 的治療效果,主要來自其內含的多種生長因子與細胞激素,例如 VEGF、PDGF、TGF-β 等。其中以 促進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的能力最為關鍵,能改善慢性損傷部位的微循環,為組織再生提供基礎條件。
此外,PRP 可動員周邊與骨髓的間質幹細胞(MSCs)至病灶處,協助組織修復與再生,這也是許多基礎研究與動物實驗所觀察到的核心作用機轉。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慢性肌肉骨骼系統病變中,往往伴隨免疫細胞失調、慢性發炎、MMPs(基質金屬蛋白酶)升高、細胞凋亡與纖維化沾黏等現象,進而阻礙組織修復。PRP 則可透過血管新生與免疫調節對抗這些不利因素。
結論:PRP 治療的三大關鍵
劑量要足夠:請關注總血小板數量,而非單一濃度。
診斷要正確:找對病因與病位,才有機會成功。
治療要精準:超音波導引、層層注射、個別化策略都是關鍵。
再生醫療不是萬靈丹,但當我們掌握正確的機轉與劑量,將能更有效協助病人修復身體、重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