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維醫師: 9月 2025 WFU

網站頁籤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Everything starts from snapping.


在醫療上有一個原則,無症狀的話,不用治療。舉凡抽血檢查異常、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異常,只要不是惡性、有明顯惡化風險、有研究支持預防性治療,就不建議治療。可以看得出來這不是鐵律,也很多但書,不過大部分時候是這樣沒錯,無症狀,不用治療。
但是什麼叫做無症狀?有聲音(snapping)不痛通常會被當作無症狀。難怪有一些病人的會跟我說,某某醫師叫我會痛再來「有聲音而已就來看醫生浪費他時間」。
附圖是腰大肌破裂,滑囊積水的超音波圖片。
最近在臨床上看到,幾個嚴重髖關節退化、或是髖部股骨頭壞死的病人,檢查出腰大肌破裂的狀況,去研究了一下,不算是常見的狀況。
腰大肌(Psoas muscle)是深層核心,是髖關節最強壯的、作彎曲動作的肌肉,是重要的髖關節動態穩定器,在髖關節的前方防止骨頭向前跑掉。
當髖關節出現退化、軟骨磨損,就可能讓腰大肌和他的鄰居髂肌失能,出現彈響髖(snapping hip)的狀況,這時候髖關節還不一定會疼痛或是明顯的柔軟度受限。
但是出現聲音、卡卡怪怪,已經是關節退化的前兆,而髂腰肌失能,又會進一步惡化髖關節的穩定度、加速退化、甚至影響腰椎骨盆。
我們可以使用增生治療修復受傷的筋膜肌腱,同時也要訓練包含腰大肌在內的深層核心,即使是嚴重的關節退化,也不一定要走到開刀換關節的地步。
像這樣的患者,我都在修復注射後,轉介給傅宥霖(傅傅)老師,進行後續的訓練。傅傅老師是長庚物理治療系、台大物理治療研究所畢業,在運動物理治療領域經驗豐富,也是3Dmaps系統的資深講師。我有信心將患者的損傷、退化作完整的增生注射修復,但沒有傅傅老師接手訓練,我認為效果無法持續。
受傷與老化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課題,現代科技的進步,已經讓我們有機會再生受傷的細胞組織,可人體畢竟不是機器,不是換個零件就可以恢復如常,就算是機器,硬體修復後還得更新軟體,重整我們使用身體的壞習慣,學習優化使用身體的方式,才能長長久久。
Snapping身體的彈響聲,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有知識和技術的背書,我想已經可以從do no harm的無症狀不治療的思維,走向滿懷信心和愛的肌肉骨骼預防醫學,透過增生注射與運動訓練,延長健康身體的保存期限。

髖關節很難。

髖關節很難。

考 CIPS (Certified Interventional Pain Sonologist) 的時候,考官常提醒我們:在中軸和四肢的轉接處,要特別小心。像肩關節、肩胛骨、薦髂關節,還有髖關節。這些地方的病灶,不但容易互相影響,還常常以「轉移痛」的形式出現。髖關節有問題的人,往往表現成腰痛或膝蓋痛;甚至有人脊椎開了刀,才發現真正該處理的髖沒處理,結果症狀一點改善都沒有。
髖關節是個大關節,周圍肌肉又深,臨床上很難觸診、理學檢查也不容易。就算有核磁共振或超音波,影像判讀也常讓人頭痛。治療上,髖關節做增生注射或玻尿酸注射,效果通常沒有膝關節那麼穩定。偏偏它的問題非常常見。
台灣直到 2002 年才引入新生兒髖關節篩檢,2010 年代以後才逐步導入超音波定期篩檢。在這之前的幾十年,許多「先天髖發育不良」沒有被發現,最後演變成退化性髖關節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常在門診看到 40 歲以上女性髖關節退化比例偏高。
髖關節很有趣。
它和肩膀一樣是球窩關節,但不同於肱骨頭只「擺在小盤子上」,髖臼對股骨頭的包覆完整得多,加上韌帶與肌腱的嚴密保護,讓它既能承受一半體重,又能維持大幅度活動。它常常默默補償脊椎、膝蓋、腳踝的受損。記得讀過一篇研究提到,膝關節退化會改變下肢的力矩,導致關節壓力進一步上升,而減緩這種惡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鍛鍊髖部肌肉。
近年來,我不斷進修超音波與核磁共振判讀的技巧,但我始終認同:詳細的病史、理學檢查和肌力測試,往往比影像更能給我診治信心。 肌動學這塊,是我一直想補強的功課。理解膝踝如何影響髖、什麼時候該用鬆動術、病人應該如何動、如何學、如何教,這些都需要更完整的系統。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臨床實務:腕隧道症候群

【📚 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手指間歇性麻木、刺痛、灼痛,腕隧道症候群如何診斷治療
━━━━━━━━━━━━━━━━━━
🧠 流行病學、解剖構造與致病機轉
• 美國每年將近 300 萬新病人因手麻症狀就醫
• 腕隧道:位在手掌基底、遠側手腕紋路遠端;底部是腕骨弓形結構,掌側為屈肌支持帶(橫腕韌帶);內含 9 條屈肌肌腱+正中神經
• 經電生理證實且具症狀的 CTS 盛行率:女性 3%、男性 2%,女性 >55 歲達高峰
• 致病機轉:腕隧道內壓升高 → 正中神經缺血 → 神經傳導障礙與麻痛;反覆或持續升壓可致脫髓鞘,久之軸突損傷,可能產生部分不可逆缺損
• 危險因子:約 1/3 病例與下列醫療狀況相關:懷孕、發炎性關節炎、遠端橈骨骨折(Colles)、澱粉樣變、甲狀腺低下、糖尿病(約 6% CTS 病人合併)、肢端肥大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或雌激素;亦與重複且用力的手腕工作相關(食品加工、製造、伐木、營建)
• 自然病程:變異大;有工人族群 11 年追蹤顯示,雖然神經傳導異常會惡化,但症狀通常會改善

━━━━━━━━━━━━━━━━━━
🔎 診斷(Diagnosis)
【關鍵】病史/症狀分布+電生理(NCS/EMG)之組合判讀最準確
• 症狀:拇—中指(± 無名指橈側)麻木/刺痛/灼痛夜間或清晨惡化,甩手可緩解;重複使用、長時間屈伸、持續用力或震動工具會誘發;嚴重者可見
魚際肌無力/萎縮、手部捏握困難

• 手部症狀圖(Hand diagram):若被評為「典型 classic」或「可能 probable」的 CTS,對診斷具參考價值;敏感度約 61%、特異度約 71%;在工作者篩檢時敏感度較低、特異度較高
• 理學檢查:Phalen(屈曲誘發)、Tinel(叩擊誘發)、Durkan/Carpal compression(加壓誘發);單一測試準確度有限,宜多項並用+病史整合
• 電生理:最早異常多見於正中感覺傳導;與尺/橈神經比較遠端潛時(latency)可提高準確度;進展時見運動遠端潛時延長、CMAP 下降;重度可見EMG 去神經化。用途=確認診斷、分級嚴重度、排除其他神經病變
• 影像:X 光助益有限;超音波可測入隧口正中神經橫斷面積(CSA)與扁平/弓形變化;MRI 用於懷疑腫瘤、關節病變或先天異常,或術後評估
• 鑑別:頸神經根病、胸出口症候群、近端正中神經纏繞(旋前圓肌/前骨間神經症候群)、尺神經病變、多發性周邊神經病、內分泌與發炎性疾病、晶體沉積、腫瘤、腱鞘囊腫

━━━━━━━━━━━━━━━━━━
🧰 非手術治療(Nonsurgical Therapy)
• 夜間中立位護木:減少夜間症狀與短期功能障礙;輕~中度/病程短者較佳
• 工作與活動調整:降低重複/用力操作;工具與姿勢改良;增加休息;人體工學介入
• 藥物:NSAIDs/利尿劑證據不一致;維生素 B6等補充無明確效益
• 皮質類固醇:
– 腕隧道內注射:相較安慰劑可短期明顯緩解;與手術相比短期結果接近,但易復發,長期多數仍需其他治療/手術
– 口服類固醇:可短期改善,惟副作用與復發率使其不宜長期使用
• 復健:神經滑動、伸展、姿勢與前臂肌力訓練、瑜珈等可能有助益,但研究品質與一致性有限
【適合保守】輕~中度無明顯運動神經缺損病程較短

━━━━━━━━━━━━━━━━━━
🛠️ 手術治療(Surgical Therapy)
• 適應症:
– 經保守治療後仍持續或反覆影響生活/工作的中重度症狀
– 出現運動神經缺損(拇短展無力、魚際萎縮)或電生理顯示重度軸突損傷
• 方式:開放減壓內視鏡減壓長期療效相近;內視鏡短期恢復較快。關鍵=完整切開屈肌支持帶、確實解除壓迫
• 預期成效:多數病人術後夜間麻痛與感覺異常顯著改善;長期工作功能與生活品質提升;術後可能有局部疼痛與敏感

━━━━━━━━━━━━━━━━━━
❓ 爭議與未解(Areas of Uncertainty)
• 工作負荷與重複性操作的致病權重與可逆性
• 超音波在診斷/分級/追蹤中的最佳角色與門檻值
• 保守治療(復健處置、護木設計、職場改造)的最佳組合與時機
• 注射 vs 手術的決策點成本效益

━━━━━━━━━━━━━━━━━━
📌 診治重點(Guidelines)
• 病史+理檢建立臨床診斷;必要時用電生理確認與分級,並排除他因
• 輕~中度先保守(護木、活動調整、必要時注射)
• 嚴重或神經缺損者優先討論手術減壓

━━━━━━━━━━━━━━━━━━
✅ 作者建議(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 評估:完成病史理檢與電生理以定嚴重度。若無運動神經缺損且屬輕~中度,先行夜間護木+活動調整;症狀影響大,可考慮單次腕隧道內類固醇注射以短期緩解並作為診斷支持
• 追蹤4–6 週依反應調整;若症狀持續或電生理示中重度、或出現魚際無力/萎縮,討論手術減壓(術式依經驗與設備,長期結果相近

━━━━━━━━━━━━━━━━━━
🗂️ 參考資料(Citation)
Katz JN, Simmons BP. Carpal Tunnel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2;346(23):1807–1812.

#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TunnelSyndrome #NEJM #復健醫學 #疼痛醫學 #神經傳導 #EMG #超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