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頁籤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Everything starts from snapping.
髖關節很難。
髖關節很難。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臨床實務:腕隧道症候群
【📚 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手指間歇性麻木、刺痛、灼痛,腕隧道症候群如何診斷治療
━━━━━━━━━━━━━━━━━━
🧠 流行病學、解剖構造與致病機轉
• 美國每年將近 300 萬新病人因手麻症狀就醫
• 腕隧道:位在手掌基底、遠側手腕紋路遠端;底部是腕骨弓形結構,掌側為屈肌支持帶(橫腕韌帶);內含 9 條屈肌肌腱+正中神經
• 經電生理證實且具症狀的 CTS 盛行率:女性 3%、男性 2%,女性 >55 歲達高峰
• 致病機轉:腕隧道內壓升高 → 正中神經缺血 → 神經傳導障礙與麻痛;反覆或持續升壓可致脫髓鞘,久之軸突損傷,可能產生部分不可逆缺損
• 危險因子:約 1/3 病例與下列醫療狀況相關:懷孕、發炎性關節炎、遠端橈骨骨折(Colles)、澱粉樣變、甲狀腺低下、糖尿病(約 6% CTS 病人合併)、肢端肥大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或雌激素;亦與重複且用力的手腕工作相關(食品加工、製造、伐木、營建)
• 自然病程:變異大;有工人族群 11 年追蹤顯示,雖然神經傳導異常會惡化,但症狀通常會改善
━━━━━━━━━━━━━━━━━━
🔎 診斷(Diagnosis)
【關鍵】病史/症狀分布+電生理(NCS/EMG)之組合判讀最準確
• 症狀:拇—中指(± 無名指橈側)麻木/刺痛/灼痛;夜間或清晨惡化,甩手可緩解;重複使用、長時間屈伸、持續用力或震動工具會誘發;嚴重者可見魚際肌無力/萎縮、手部捏握困難
• 手部症狀圖(Hand diagram):若被評為「典型 classic」或「可能 probable」的 CTS,對診斷具參考價值;敏感度約 61%、特異度約 71%;在工作者篩檢時敏感度較低、特異度較高
• 理學檢查:Phalen(屈曲誘發)、Tinel(叩擊誘發)、Durkan/Carpal compression(加壓誘發);單一測試準確度有限,宜多項並用+病史整合
• 電生理:最早異常多見於正中感覺傳導;與尺/橈神經比較遠端潛時(latency)可提高準確度;進展時見運動遠端潛時延長、CMAP 下降;重度可見EMG 去神經化。用途=確認診斷、分級嚴重度、排除其他神經病變
• 影像:X 光助益有限;超音波可測入隧口正中神經橫斷面積(CSA)與扁平/弓形變化;MRI 用於懷疑腫瘤、關節病變或先天異常,或術後評估
• 鑑別:頸神經根病、胸出口症候群、近端正中神經纏繞(旋前圓肌/前骨間神經症候群)、尺神經病變、多發性周邊神經病、內分泌與發炎性疾病、晶體沉積、腫瘤、腱鞘囊腫
━━━━━━━━━━━━━━━━━━
🧰 非手術治療(Nonsurgical Therapy)
• 夜間中立位護木:減少夜間症狀與短期功能障礙;輕~中度/病程短者較佳
• 工作與活動調整:降低重複/用力操作;工具與姿勢改良;增加休息;人體工學介入
• 藥物:NSAIDs/利尿劑證據不一致;維生素 B6等補充無明確效益
• 皮質類固醇:
– 腕隧道內注射:相較安慰劑可短期明顯緩解;與手術相比短期結果接近,但易復發,長期多數仍需其他治療/手術
– 口服類固醇:可短期改善,惟副作用與復發率使其不宜長期使用
• 復健:神經滑動、伸展、姿勢與前臂肌力訓練、瑜珈等可能有助益,但研究品質與一致性有限
【適合保守】輕~中度、無明顯運動神經缺損、病程較短者
━━━━━━━━━━━━━━━━━━
🛠️ 手術治療(Surgical Therapy)
• 適應症:
– 經保守治療後仍持續或反覆影響生活/工作的中重度症狀
– 出現運動神經缺損(拇短展無力、魚際萎縮)或電生理顯示重度軸突損傷
• 方式:開放減壓與內視鏡減壓長期療效相近;內視鏡短期恢復較快。關鍵=完整切開屈肌支持帶、確實解除壓迫
• 預期成效:多數病人術後夜間麻痛與感覺異常顯著改善;長期工作功能與生活品質提升;術後可能有局部疼痛與敏感
━━━━━━━━━━━━━━━━━━
❓ 爭議與未解(Areas of Uncertainty)
• 工作負荷與重複性操作的致病權重與可逆性
• 超音波在診斷/分級/追蹤中的最佳角色與門檻值
• 保守治療(復健處置、護木設計、職場改造)的最佳組合與時機
• 注射 vs 手術的決策點與成本效益
━━━━━━━━━━━━━━━━━━
📌 診治重點(Guidelines)
• 病史+理檢建立臨床診斷;必要時用電生理確認與分級,並排除他因
• 輕~中度先保守(護木、活動調整、必要時注射)
• 嚴重或神經缺損者優先討論手術減壓
━━━━━━━━━━━━━━━━━━
✅ 作者建議(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 評估:完成病史理檢與電生理以定嚴重度。若無運動神經缺損且屬輕~中度,先行夜間護木+活動調整;症狀影響大,可考慮單次腕隧道內類固醇注射以短期緩解並作為診斷支持
• 追蹤:4–6 週依反應調整;若症狀持續或電生理示中重度、或出現魚際無力/萎縮,討論手術減壓(術式依經驗與設備,長期結果相近)
━━━━━━━━━━━━━━━━━━
🗂️ 參考資料(Citation)
Katz JN, Simmons BP. Carpal Tunnel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2;346(23):1807–1812.
#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TunnelSyndrome #NEJM #復健醫學 #疼痛醫學 #神經傳導 #EMG #超音波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病人安全、長期療效,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都優於玻尿酸或類固醇
2016年,英國醫學期刊-實證醫學(BMJ-Evidence based medicine, BMJ是現存最古老的醫學期刊之一)發表新的證據等級金字塔(Evidence pyramid)。
醫學上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找到很系統化的研究佐證每一個行為,但就專業的討論來說,如果要比較兩個治療有沒有效,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所謂的臨床研究的,也就是在真實的病人身上作的實驗。
那研究和研究之間是有差的,這裡就不細講 ,直接講2016年BMJ-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結論:系統性回顧/統合分析最高(Systemic Review/Meta-analysis)
隨機分派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次之
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又次之
病例對照研究更次之(Case Controlled study)
最後是個案報告(Case report)。

最下面還有一個排不進去的,叫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
PRP到底有沒有效呢?就拿最常見的膝關節炎來說,以跟有條件健保給付的玻尿酸比,可以找到很多論文討論:
2024年骨科與創傷外科檔案期刊(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的系統性回顧/統合分析(最高等級):PRP組的病人的副作用發生率顯著低於玻尿酸組,以病人安全來說,PRP優於玻尿酸。並且PRP組的長期療效來看,在疼痛改善與功能進步上,在長達一年的追蹤,也顯著優於玻尿酸組。
2025年骨科手術與研究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的系統性回顧/貝氏網絡統合分析(最高等級):在長達一年的追蹤,關節內注射藥劑對疼痛/功能的改善幅度依序是PRP+玻尿酸> 單打PRP> 玻尿酸+類固醇> 單打玻尿酸> 安慰劑(通常是生理食鹽水)> 類固醇。
因為有(條件)健保給付的關係,台灣人對於膝關節退化打玻尿酸十分的熟悉,但這並不代表其他方式沒有效,要討論病人安全、長期療效,健保給付的方案,不一定是醫學上最好的方案。
病人安全、長期療效,PRP都優於玻尿酸或類固醇。
<節錄>
2025年4月16日,《50+》舉辦大健康論壇,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上台演講時提到:「最近這個PRP,很多人花了很多錢,但是我跟大家講,對關節沒有效果,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得罪的地方,我跟你們道歉。再生醫療法實行以後,有媒體問我院長您的看法,我送你8個字:『病人安全,長期療效』,沒有的話,都不要跟我講這個事。」
Reference(參考資料):
- 台北榮民總醫院_後設分析之介紹Murad MH, Asi N, Alsawas M, et alNew evidence pyramid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16;21:125-127.Gupta, N., Khatri, K., Lakhani, A. et al.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intra-articular injectables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J Orthop Surg Res 20, 227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018-025-05574-w
Gao, J., Ma, Y., Tang, 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latelet-rich plasma and hyaluronic acid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144, 3947–3967 (2024). https://doi.org/10.1007/s00402-024-05442-y
New evidence pyramid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16;21:125-127.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什麼是增生療法?Love and Peace !
增生療法的核心是Love and Peace
不只是注射葡萄糖、PRP、不只是觸診或biotensigrity
圖為2025年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邀請外賓Dr Toru Omodani面谷透分享以PRP+震波治療日本體操代表隊選手小腿骨裂,四週內回到運動場上訓練,三個月後參考奧運代表隊選拔並參加2024年巴黎奧運奪牌
作者:許哲維
在古羅馬時代,受傷的角鬥士會使用燒燙的針來刺入受傷的肩膀來治療。
到1940年代,Dr Hacket開始使用刺激性藥劑注射到關節來治療疾病、1950年代則是Dr Hemwall開始使用增生療法Prolotherapy。Prolotherapy是proliferation(增長)和therapy(治療)的合體字。
增生療法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注射修復病患受損的身體結構,是一種非手術的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慢性疼痛、肌腱損傷、韌帶鬆弛及關節退化,進而達到改善疼痛、恢復功能的療效。在有經驗的醫師,搭配觸診標記患處注射,或是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下十分安全,幾乎沒有嚴重副作用。
增生療法有別於傳統的消炎注射,是以啟動身體的修復自癒能力為目的,透過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或其他增生藥劑於受傷部位,誘發輕微的發炎反應,刺激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
隨著技術進步,增生治療的應用範圍正逐漸擴大,各式慢性背痛、頸部疼痛、關節退化、運動傷害,都可以應用增生療法幫助患者。新的增生藥劑如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 、甚至是再生醫療領域的幹細胞、羊膜基質療法,使治療的療效更加顯著。此外,增生治療的配合運動訓練和徒手治療,也是維持療效、提升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台灣增生療法的發展大概從2003年開始,多位前輩前往國外學習、或是將外國講者邀請回台灣教學,2014年台灣成立增生療法醫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Prolo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APRM)。
每年增生療法醫學會的內容都不斷進化,從解剖結構、觸診檢查、超音波檢查、導引注射到增生藥劑的探討。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把葡萄糖或其他增生藥劑,注入受傷的地方或關節,最好在各種導引注射下進行,就是精彩的增生治療,曾經我也會這樣以為,但完全錯誤。
不管是在國外參加研討會,或是每年的TAPRM,都會強調不只是治療局部、要找到root cause,How? 聆聽病患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好好詢問病史甚至去理解病人是否有遇到什麼壓力事件、評估動作的方式品質、走路活動的姿勢,仔細的觸診,「才」進入詳細的X光、超音波、甚至高階影像檢查。
找到關節病灶、精準治療也只是第一步,要有好的修復,還要考慮患者的營養狀況、荷爾蒙、情緒睡眠等等。在台灣健保下的執業環境,要作到這樣完整的臨床工作是非常困難的。但這並不太代表我可以接受或任何人應該要接受平庸。
It's a whole picture.
增生療法的核心是Love and Peace
不只是注射葡萄糖、PRP、不只是觸診或biotensigrity,是增生療法醫師,盡心盡力追求的真正的痊癒,是全心希望可以幫助到眼前的病人。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PRP療效關鍵:不是濃度,而是總劑量
作者:許哲維
PRP療效關鍵:不是濃度,而是總劑量
隨著再生醫療的發展,PRP(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於關節退化、運動傷害、肌腱病變等多種常見疾病。由於其來源為病人自體血液,具備良好的安全性與生物相容性,在許多國家已被納入正規治療選項。
然而,關於 PRP 的效果與製備參數,過去存在許多誤解與爭論,尤其在「濃度」與「劑量」的認知上,常被混淆。
濃度重要嗎?關鍵不在「越高越好」
PRP 的「高濃度」指的是血小板相較於原始血液中濃度的倍數。健康成人的血小板濃度約為 15–40 萬/μL,平均為 25 萬/μL。而PRP通常會透過離心技術提升至原始濃度的 1.5 至 5 倍,部分系統甚至可以超過 100 萬/μL。
過去許多醫療研究曾以濃度作為主軸,認為「越濃越好」,但實證醫學尚未能證實 PRP 濃度與療效之間存在強烈正相關。
真正的關鍵:血小板「總劑量」
臨床與研究漸漸轉向一個更具關聯性的指標——總劑量(total dose)。這是指實際注射進入目標組織的血小板總數,與其單位濃度不同,更能反映實際治療所提供的「刺激量」。
2021 年一項跨國合作的隨機對照研究(RCT),由 Bansal 醫師領導,針對中重度膝關節退化病患進行治療試驗。該研究將 PRP 血小板總量提升至 100 億顆(10 billion),結果顯示在疼痛改善、關節功能、耐力與藥物使用率等多項指標上,皆明顯優於玻尿酸注射組,且療效具備持續性。
這項研究不僅強化了 PRP 在再生醫療中的定位,也重新定義了「有效劑量」的標準。
PRP 的修復機轉:促進血管新生與細胞動員
PRP 的治療效果,主要來自其內含的多種生長因子與細胞激素,例如 VEGF、PDGF、TGF-β 等。其中以 促進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的能力最為關鍵,能改善慢性損傷部位的微循環,為組織再生提供基礎條件。
此外,PRP 可動員周邊與骨髓的間質幹細胞(MSCs)至病灶處,協助組織修復與再生,這也是許多基礎研究與動物實驗所觀察到的核心作用機轉。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慢性肌肉骨骼系統病變中,往往伴隨免疫細胞失調、慢性發炎、MMPs(基質金屬蛋白酶)升高、細胞凋亡與纖維化沾黏等現象,進而阻礙組織修復。PRP 則可透過血管新生與免疫調節對抗這些不利因素。
結論:PRP 治療的三大關鍵
劑量要足夠:請關注總血小板數量,而非單一濃度。
診斷要正確:找對病因與病位,才有機會成功。
治療要精準:超音波導引、層層注射、個別化策略都是關鍵。
再生醫療不是萬靈丹,但當我們掌握正確的機轉與劑量,將能更有效協助病人修復身體、重拾功能。
--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什麼是自體骨髓濃厚液(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 BMAC)?
作者:許哲維
骨髓,是存在於骨頭內部的柔軟組織,富含兩種重要細胞:
一種是造血幹細胞,負責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
另一種是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具備分化成軟骨、硬骨等不同組織細胞的潛力。
而自體骨髓濃厚液(BMAC),是一種來自你自己身體的再生醫療製劑。
它含有幹細胞、生長因子、細胞激素等天然成分,能夠刺激細胞增生、修復組織、降低發炎反應,廣泛應用於肌肉骨骼系統(MSK)的各種疾病,包括運動傷害、關節退化、慢性發炎等。
BMAC 是怎麼製作與使用的?
透過局部麻醉,我們從骨盆(髂後上棘)抽取少量骨髓,經過離心處理,濃縮出其中的修復活性因子,隨即直接注射到需要治療的部位。
這是一種一站式、當天完成的微創療程,不需進手術房,也不需要長時間恢復期。
常見應用包括:
軟骨退化(如膝關節炎)
肌腱、韌帶損傷(如網球肘、旋轉肌群病變)
骨折癒合不良
糖尿病足、慢性傷口癒合困難
治療的安全性與副作用
BMAC 的治療風險相對低。抽取與注射部位可能在數天至數週內出現痠痛、腫脹、局部不適或輕微瘀血,多數患者經適當照護後可自行緩解。
因為使用的是自體組織,無需擔心排斥或過敏反應,安全性高。
骨髓的醫療用途其實已有數十年歷史。1957 年 Edward Donnall Thomas 首次應用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後來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如今的 BMAC,只是讓這項修復能力,從癌症治療走入肌肉骨骼退化與損傷問題。
退化、疼痛、慢性傷害,從來都不是「突然」出現的。只是過去,我們能做的很有限。
如今,醫療科技已經進步到,可以使用你自己的骨髓,啟動身體的自癒力量。
你一直都有選擇。科技的進步讓希望浮現,而修復的關鍵——一直都在你手中。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腳麻不是坐骨神經痛
【這不是坐骨神經痛】
文:許哲維 醫師
「醫生,我從腰這邊、屁股麻到腳好久了,腰又會很痛,做復健也沒什麼改善,去醫院看說是椎間盤突出,拍了核磁共振,這個是不是要開刀啊?」
70歲的伯伯帶著MRI來找我。一般來說,腳麻腰痛,不見得一定是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造成的。但如果有些高風險訊號,像是雙腳都麻、長期腰痛治療效果不佳,就會讓我們提高警覺,擔心是否真的有大型椎間盤壓迫神經,那就很可能需要考慮手術。
「我再幫你檢查看看好了。」
典型的坐骨神經痛,除了會在特定神經支配區域出現症狀,理學檢查也可能伴隨神經反射下降、肌力下降、神經張力上升。但這些不是絕對的:
沒有這些表現,也不代表沒有神經壓迫;有這些表現,也不代表就一定要手術。
有時症狀呈現出來的方式,遠比影像更讓人頭痛——痠、麻、緊、癢、怪的都有。尤其像伯伯這種情況,坐骨神經張力其實不高,讓我心裡浮出另一個可能。
「這個是不是還是要開刀?」伯伯再問一次。
大多數的肌肉骨骼疼痛相關手術,通常會建議在接受三到六個月的非手術治療之後再評估。從另一個角度看,當病人走到手術那一步,代表我們已經試過各種方式、也確實「沒辦法了」。
但這次不太一樣。
「伯伯,我應該還可以幫你試試看。」
我在他薦髂關節(也就是腰椎下方、骨盆兩側交界的關節)發現明顯壓痛點。這裡的問題,在慢性下背痛的病人中並不少見——
根據研究,薦髂關節可能是約25%慢性下背痛的來源(Simopoulos TT et al. 2012)。
更特別的是,薦髂關節痛常常會「模仿」坐骨神經痛:
會腰痛
會屁股麻
痠痛會沿著大腿一路延伸到膝蓋甚至小腿、腳踝
更重要的是,它也可能同時與椎間盤病變共存,讓診斷與治療更加混淆。
我為伯伯的單側薦髂關節施作了自體骨髓注射治療。治療後,他原本兩邊腳麻、腰痛的症狀緩解了七成以上。
雖然他影像上的椎間盤突出還在,但至少這次的處置,讓我們更有信心往非手術的方向前進。
不是每一個坐骨神經樣症狀的病人都需要手術。
也不是每一張核磁共振的異常,就是問題的來源。
有時候,會痛的不是神經本身,而是骨盆裡那個常常被忽略的關節。
【文末備註】
本文為臨床衛教性質,實際診斷需經由醫師親自評估。薦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可透過理學檢查、診斷性注射等方式進行確認。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Empty can test: 這些奇奇怪怪的翻譯是我的兒時回憶
《神鬼戰士》(Gladiator)是 2000 年上映的電影,故事講的是一位羅馬帝國的將軍,因為被新皇帝陷害,從戰場上的英雄變成角鬥場裡求生存的俘虜。
我小時候在安親班,不知道是不是老師被我們吵到崩潰,就開始講故事給我們聽。講得超長超精彩,後來才發現,她講的根本就是《神鬼戰士》的劇情。
老師基本上把整部片講了一半,也有可能講完了?我沒記住全部。
印象最深的,是主角把傷口裡的蛆挖出來吃掉那段。
小時候聽到覺得太精彩了,果然腥羶色還是最抓小孩的眼球。
最近回頭重看,看到一幕突然讓我職業病發作。
劇情是皇帝想殺主角,但觀眾開始鼓譟、請命要放過他。
皇帝一臉不爽,但還是硬著頭皮把原本「姆指往下」的動作改成「姆指往上」。
表面上是順應民意,內心可能在咒罵——
我心裡突然浮現一個問題:
會不會是皇帝肩膀痛,根本沒辦法把姆指轉下去?
因為這個動作,在我們復健科領域裡,有個專業的測試叫做 empty can test。
字面意思是「把水壺倒光的測試」,實際上是這樣做的:
把肩膀抬高到與地面平行,往身體前方大約 30-45 度的方向伸直,
手臂像在比讚,然後把姆指轉向地板。
醫師會給你一點向下的阻力,如果這時你感到疼痛或無力,
就很可能是肩膀的旋轉肌群(特別是棘上肌)有問題。
當然啦,一般我們不會把 empty can test 翻譯成「倒光水壺測試」,
就像我們也不會說你有沒有看過一部叫《角鬥士》的電影。
所以 empty can test 還是會一直叫 empty can test,
就像我們還是會一直叫”Gladiator” 《神鬼戰士》。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不開刀,好嗎?退化性膝關節炎,美國骨科醫學會最近指引怎麼說
作者:許哲維
膝關節指的是大腿(股骨)、小腿(脛骨)之間的脛股關節以及膝蓋骨(臏骨)與大腿之間的臏股關節。根據 2009 年台灣內政部的統計,50 歲以上的民眾中,超過三分之一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且 女性患者明顯多於男性。在年紀更長的族群,膝關節炎的比例更是逐漸上升。
隨著台灣邁向 高齡化社會,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數量只會越來越多。這種疾病不僅影響行動能力,嚴重者甚至會 影響睡眠、導致疲勞與憂鬱。當 肌力下降,膝關節的退化會進入 惡性循環,最終可能需要進行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膝關節炎的症狀
俗稱的 「長骨刺」,其實指的是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典型變化。常見症狀包括: ✔ 膝蓋疼痛 ✔ 關節僵硬、卡卡 ✔ 柔軟度下降 ✔ 肌肉無力
長期下來,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影響 日常活動能力,讓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如何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看看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最新治療指引
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在 2021 年發布了 最新的臨床指引,針對 非手術治療(nonarthroplasty) 的患者提供最佳建議。以下是 AAOS 指南的主要重點:
1️⃣ 強烈推薦(證據力強)
✅ 運動治療
- 運動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炎症狀,無論是 監督運動(如物理治療)或自主運動,皆有幫助。
- 研究顯示,水中運動與陸上運動的效果相似,可根據患者需求選擇。
✅ 體重控制
- 肥胖會加重膝關節的負擔,減重有助於降低疼痛、改善功能。
- 建議超重/肥胖患者進行減重,可搭配飲食調整與運動。
✅ 口服 NSAIDs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可以有效減少疼痛與發炎。
- NSAIDs 是最有效的止痛藥物之一,但需注意胃腸道與心血管副作用。
✅ 病患教育
- 提供患者 關於膝關節炎的相關知識,提高其自主管理能力,讓患者能積極參與治療。
2️⃣ 建議使用(證據中等)
⚠ 關節內注射
- 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短期有效(約 3 個月),但長期效果尚不確定,且可能影響軟骨。
- PRP(富血小板血漿):部分研究顯示有效,但證據尚不一致,尤其是對嚴重 OA 的患者效果較差。
-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不建議例行使用,因為證據不一致,部分患者可能受益,但整體效果有限。
⚠ 拐杖與護膝
- 拐杖可幫助減少疼痛與改善步態,特別是單側膝 OA。
- 護膝可能對部分患者有效,但仍需更多研究證明。
3️⃣ 不建議使用(證據不足或無效)
❌ 關節鏡沖洗術(Arthroscopic Lavage)
- 不建議使用,因為研究顯示對膝關節炎無顯著效果。
❌ 口服類鴉片類藥物(如 Tramadol)
- 不建議使用,因為雖然能止痛,但副作用高,且無法改善功能。
❌ 鞋墊(Lateral Wedge Insoles)
- 不建議使用,因為研究顯示對膝 OA 無明顯效益。
🔍 結論:膝關節炎治療應該怎麼選?
根據 AAOS 指南,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 ✔ 運動訓練 ✔ 體重控制 ✔ 口服 NSAIDs ✔ 病患教育
如果症狀嚴重,可以考慮: ✔ 關節內注射(皮質類固醇、PRP、玻尿酸) ✔ 輔助輔具(護膝、拐杖)
但不建議: ❌ 關節鏡沖洗 ❌ 長期使用類鴉片止痛藥 ❌ 使用鞋墊來治療 OA
這份指南強調,及早治療、運動與體重控制,可以有效延緩膝關節退化,甚至避免手術。如果患者的病情嚴重,則應該與專業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
98 Year Old Republic of China Summary of Results of Survey. Department of Statistic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2009.
Brophy RH, Fillingham YA. 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Nonarthroplasty), Third Edition.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2 May 1;30(9):e721-e729. doi: 10.5435/JAAOS-D-21-01233. PMID: 35383651.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通過Certified Interventional Pain Sonologist
CIPS是certified interventional pain sonologist. 是世界疼痛學會(World Institute of Pain WIP主辦的專家認證。直接翻譯成中文是介入性疼痛認證超音波專家。
那什麼是介入性疼痛認證超音波專家?
以注射的方式治療疼痛、或是注射增生藥劑修復肌骨關節損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超音波輔助下,可以清楚看到注射針的位置和去向,避開危險的神經血管,同時也精準的將藥劑注射到患處。
在台灣,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疼痛、退化性的肌肉骨骼關節疾患已經漸漸普及,各大醫療院所幾乎都可以找得到具有這樣技能的醫師。大部份應該是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疼痛科醫師。
而CIPS就是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疼痛為最大特色的一項認證考試,同時也不僅僅是如此。CIPS 認證的意義不只是考驗技術,更是對疼痛醫學專業能力的全面認可。
疼痛醫學已發展為一門獨立且專業化的領域,涵蓋完整的學理基礎、臨床診斷、科學研究與介入性治療技術。而 CIPS 不僅要求應試者具備超音波導引技術,更要有對疼痛診斷、肌骨解剖、臨床決策的深入理解,確保醫師能夠在實際應用中做出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選擇。
這場考試的設計,不只是驗證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的準確度,更考核臨床知識的整合應用,並透過標準化的測試來確認醫師是否達到國際疼痛治療的高標準。最終目標,是鼓勵醫師持續精進專業能力,提供更優質的疼痛治療,確保患者能夠獲得安全且符合實證醫學的介入性治療。
參加CIPS不只是對疼痛從業醫師技術的考驗,也是對疼痛醫學病人的承諾,也是提醒自己持續精進知識與技術。小小的一步,希望讓每位患者都大大的進步!





%20guidelines%20for%20knee%20osteoarthritis%20treatment.%20The%20image%20should%20include%20.webp)